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赵华甫:畲族文化的“拾荒人”

  • 野风
楼主回复
论坛管理员核心会员荣誉会员实名认证会员光明E家
  • 阅读:49484
  • 回复:3
  • 发表于:2015/7/16 11:34:27
  • 来自:贵州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麻江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名师档案 赵华甫,男,1969年10月生。2013年9月,被麻江县委、县人民政府评为“全县先进教育工作者”,11月被北京桂馨基金会评为“桂馨·南怀瑾乡村教师奖”(全国15人),12月被贵州省委、省政府评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12月30日被贵州民族报评为该报“2013年十大新闻人物”;2014年1月,当选隆昌小学党支部书记,2014年7月获得镇级“优秀党务工作者”,9月获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赵华甫是一位淳朴的畲族汉子。从一位民办教师转正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从一名普通教师成为一名优秀的学校领导者,从一名普通的文化人成为畲族文化的“土专家”。每走一步,每迈上一道台阶都凝结了他的心血与智慧。

  赵华甫自从踏入三尺讲台便后深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液,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活中总结出的认知世界的智慧结晶。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则民族亡。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眼看村里的畲族同胞穿着打扮、生活方式等在一天天的“汉化”,畲族的一些特色文化也随之陷入流失的“境地”。他想,作为六堡村畲族女校的一名校长,有责任、有义务将畲族文化在畲族子女中传承下来。

  由于畲族有语言无文字,过去的历史主要以口头传说传承,在文献资料里能查找的少之又少,这给他在学生中传承畲族文化带来了困难。因此,从2005年起,他一边认真教书育人,一边担起了畲族文化“拾荒者”的重任。他利用难得的节假日,进村入户采访、收集珍贵的畲族民间资料。那时村里没有通公路,全靠两条腿翻山越岭寻访七八十岁的畲族老人。有时在路上,渴了喝口山泉水;饿了啃点干粮充饥。只要听说村里某人知道某个畲族故事或者某个畲族传说,他都要亲自去寻根问底。

  当时学校条件不算好,整个学校只有一台电脑。白天为了不占用老师们用电脑的时间,赵华甫只得长期利用晚上在电脑里把村里老人口述的东西进行整理,并作好分类,汇编成乡土教材。

  在“两基”攻坚扫盲期间,赵华甫为北京农家女杂志社编写扫盲教材《农家女扫盲教师教学方法手册·语文》,该教材在甘肃、宁夏、贵州、云南等11个省70多个县使用。

  2006年、2008年,在县文化部门的帮助下,赵华甫收集整理的畲族粑槽舞、凤凰装等畲族特色文化分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转眼10年过去了,赵华甫在畲族文化收集整理、研究上创下了“奇迹”,先后写出了《六堡畲族史料研究》、《贵州畲族文化》、《走进阿孟东家人》(与他人合著)、《贵州畲族民间故事》等文集,共计35万字。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他还挤出时间写了16篇民族教育论文和教育随笔,有的发表在报纸上,有的在省、州各级评比中获一、二等奖。另外,他写《六堡畲拳》、《我们村的人和事》、《赶场》等60多篇近20万字涉及畲族文化的文稿正编辑等待出书。其中,《六堡畲拳》收入中国作家协会编的《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畲族卷)一书。

  赵华甫与他人合著的《走进阿孟东家人》一书,于2012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后,被新华网报道称“填补了研究贵州畲族文化的空白”。

  2012年3月,六堡村畲族女子学校撤并到了隆昌中心学校,赵华甫随之来到这所学校任副校长,分管寄宿学生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他除了做好学生食宿的繁琐工作外,还担任了一、二年级的地方课教学,并积极配合学校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利用他收集整理的珍贵畲族图文资料和研究成果建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畲族文化楼道,以乡村少年宫为平台,将畲族粑槽舞、畲族武术、畲族刺绣、畲族民歌等引进校园,民族文化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吸引各地同行、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考察。(彭德华)
  
  • 昼颜
  • 发表于:2015/7/24 20:53:09
  • 来自:贵州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不错哟
  
  • 休闲渔乐
  • 发表于:2017/2/5 23:05:45
  • 来自:贵州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老师的学习榜样!
(0)
(0)
艺术陶冶情操,垂钓修身养性。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43df06a12cdb8fcd0b249d46f72670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