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版块
排行
设施
麻江最牛“综合性夜市”欢迎您,味道好,包您满意!注意:白天不开门,晚上才开门哦! 地址: 麻江荷花池大厦楼下(背后)
最后回复: 2012/1/30 13:56:47 by 匿名游客
回复:15 | 关注度:3125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18.jpg 19.jpg
最后回复: 2012/7/17 12:55:31 by -“淫而不色”Fak!
回复:46 | 关注度:16947
马鞍山里那诱人的一幕发表时间:2011/7/3 0:32:36
最后回复: 2011/7/6 8:38:57 by 红兴创意
回复:3 | 关注度:1674
“醉”在坝芒(二)发表时间:2011/6/3 17:58:24
最后回复: 2011/6/9 9:34:56 by 红兴创意
回复:9 | 关注度:1988
“醉”在坝芒(一)发表时间:2011/6/3 17:54:09
最后回复: 2011/6/9 9:32:02 by 红兴创意
回复:9 | 关注度:2138
  高枧夏家入黔距夸有620年;夏同龢的祖父是五岁丧父由母教养的独儿;夏同龢出生官宦之家,随父异地为官,生在云南、长在四川,由广东起步,前往北京参加顺天府乡试中举。1898年中状元后,即授修撰。1899年与丘逢甲成立纪念文天祥的寿忠社。1904年前往日本法政大学入法政速成科学习法政,同学有胡汉民、汪精卫、沈钧儒等。传世的著作主要是编辑《行政法》。回国后1906年出任广东法政学堂监督(校长),学生有陈炯明、邹鲁等,教员有松山丰造、朱执信、陈融等。 民国 后为众议院议员,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前言:面对历史,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历史会回馈给我们更多。在夏同龢状元及其家族的研究中,我们小心翼翼,不敢有丝毫马虎。拙作《贵州 麻江 高枧夏家史考》(以下简称《夏史》)一文于《贵州文史丛刊》2009年第一期后,我们继续努力,收集到了鲜为人知的资料,极大的丰富了夏氏家族的历史。尤其是夏同龢,经我们查证,他的史料较为丰富,在本文中一并予以补正,供大家参考。      一、入黔始祖夏永昌      据《夏氏族谱》记载可知,夏氏先祖原为今江苏南京人,明朝洪武二十二年时(1389)年“从征率兵入黔”,至贵州都匀卫。因此可确切知道夏氏入黔始自1389年,迄今已620年。   夏氏入黔始祖名为夏永昌,据《夏氏族谱》记载,永昌公1441年逝世,享年七十三岁,由此推知其应生于1368年(巧的是夏同龢生于1868年,刚好晚了整整500年),1389年入黔时仅21岁。   永昌公定居高枧堡后再未离开,逝世后就葬在高枧狮山山麓 老 坟湾,离状元第很近。非常难得的是历经600年风雨沧桑,夏氏人黔始祖墓在其后世子孙的保护下,依然完好。而后世子孙们在先祖的庇佑下也是繁衍发展,至今已至第二十代,这些后代除留在高枧的外,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甚至海外。据我们了解能确切知道的夏氏后人居住地有北京、广东、浙江、湖南、台湾、美国等地。叶落归根,自改革开放以来,在高枧这个平静的小山村里,陆续有一些夏氏后人到这里寻根。可惜因为资料不齐,未能如愿。入黔始祖墓是高枧六百年风雨的见证者,是高枧夏氏600年的根,是他们的精神寄托。      二、大将军夏洪、夏贵      鲜有人知在都匀市沙坝有一座将军坟,这就是夏同龢状元家人黔二世祖夏洪、夏贵兄弟二人合葬大墓,墓碑为夏状元等1904年立。   据碑文显示:夏洪生前即晋升为将军,在当年平定动乱的战斗中,与其弟夏贵一同战死在龙场邑沙锅寨(今沙坝),后葬于此。在他们的合葬墓旁,还有两所稍小的墓,据碑文得知,此二墓主人一个姓甘、一个姓罗,是随同夏洪、夏贵将军征战的卫兵,一同战死在沙场,葬于将军侧。数百年来,尽管他们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留下,依然忠诚的守护着自己的主人。   另据《夏氏族谱》载:这座将军坟在夏同觫中状元后得到了都匀府的很好保护,在据碑百米远处立有一政府告示碑,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五月七日建。特榜都匀府(县)正堂潘(江):照知坟茔近地,不准开挖煤洞,禁戒森严,如违必究办。兹有职员夏家煌等禀称:有人于其沙锅寨祖茔过处开挖煤窑,有伤龙脉,恳请谕禁封闭。前来除饬差督饬封闭处合行出示禁止,为止示仰处人民等知悉:凡附近坟茔之地,均不得任意开挖,致于重究不贷。懔之!遵之!勿违特示!右谕通知光绪三十一年五月七日建!   立告示后又是一百年过去,夏将军坟依然屹立于此。非常遗憾的是据夏氏后人称告示牌前几年都还在,现在却已是不知所踪。      三、夏鸿时与圣旨碑      夏鸿时是夏家第十二世先祖,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历史的巧合无处不在,鸿时公先祖永昌公生于1368年,恰是400年前;而其元孙生于1868年,恰是100年之后。或许正因为如此,夏鸿时的出现在夏家及高枧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圣旨碑1798年(嘉庆)夏鸿时中举人,自1826年起先后出任印江县教谕、陕西省石泉县知县、陕西省洛川县知县。“在任上克勤克俭、一心为民、廉洁自律”,成绩斐然,先后为其父亲及祖母赢得了来自皇帝的表彰即圣旨共三道。后来夏鸿时将圣旨刻于石碑上分别立于父亲及祖母墓旁。圣旨及圣旨碑对夏氏后人起了很重要的激励作用,推动了家族的发展。至今在高枧夏氏后人中仍述说着年代久远的三面碑,只是已不知这三面碑为何物。   2、子女教育及择媳选婿   夏鸿时共有二子六女八个孩子。   “二子:之雨,州廪生;之渠,国子生,并先卒。六女:长嫁都匀王德纯;次嫁州贡生艾嗣宗;次嫁龚某;次嫁镇远廪生贺鸣銮;次嫁州附生熊锦星;次即嫁友芝。”   作为一个以科举出仕的知识分子,夏鸿时对子女的教育也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两个儿子都博得了功名,而六个女儿也应是知书达理。迄今所见夏家最早的诗文记载即夏鸿时次子夏之蕖与妹夫莫友芝同游 高枧姊妹 井 时所作诗一首 :《姊妹井 》夏之蕖: 姊妹山头红欲燃,姊妹井边春欲阑。美人破晓理修绠,鹿庐伊轧愁春寒。春寒春暖等闲过,修绠长瓶可奈何。安得荣华如井水,年年无减亦无多。   由此可管窥夏家书香气息浓郁,也正因为对子女教育的成功,使得夏鸿时有可能为自己选择到满意的媳妇、女婿。对于择媳选婿的标准,夏鸿时不求富贵,但求家学渊源。   长子夏之雨的妻子是都匀举人王梓材的女儿,(先《夏史》文中“世系简表”误为夏之蕖妻王氏,实际夏之蕖为夏之雨也即王氏丈夫之弟。)这就是夏同龢的曾祖父母;二女儿嫁人 麻江 著名书香之家艾家,艾氏祖艾茂的诗文至今仍镶嵌在贵阳甲秀楼内;小女儿夏芙衣嫁给了清诗歌代表人物莫友芝,荚衣知书达理,温柔敦厚,莫友芝为其写有多首诗文,而他在高枧省亲时留下的诗文则成了高枧今天的人文财富。   夏鸿时对媳妇、女婿的选择为夏氏后来的辉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夏家后人被浓郁的书香所包围,多以读书出仕,巅峰时刻即为1898年第十六世孙夏同龢高中状元。   3、立碑夏家历史上有两次大规模立碑活动:一次就是夏鸿时,另一次是在夏同龢中状元后。当年夏鸿时将家族因年代久远损坏的墓碑进行了修缮,包括入黔始祖在内的很多先祖墓碑夏鸿时都予以重立。这就使得多年以后因为种种原因失去了家谱的夏氏后人能循着墓碑上留下的文字重新梳理出关于先祖的故事。现在我们看到的新修的《夏氏族谱》主要依据就是墓碑。      四、第十二世祖夏之雨妻王氏      王氏是夏同龢状元的曾祖母,对于这位女性的了解源于莫友芝的弟弟莫庭芝为她撰写的墓表(以下资料及引用无注者皆来自墓表)。这份墓表弥足珍贵,从中我们了解到了王氏的经历,也为夏家历史理出了一个脉络,更重要的是王氏的事迹似乎让我们找到了夏同龢成为状元的渊源。   王氏,都匀人,乾隆五十五年生(1790年),出生书香之家。父亲王梓材中举人后曾官广东省嘉应州(今梅州)州同(官名,清知州佐官。掌督粮、捕盗、海防、江防、水利等事)。王氏二十岁嫁给高枧夏家祖夏之雨(又名之霆),至二十六岁时丈夫早逝,留下年仅五岁的幼儿夏长春(夏长春是王氏的独儿子,先《夏史》之世系简表误载另有乘春、如春二子,系引用《夏氏族谱》之误。   此年为1816年,王氏作为长房长媳,上有父母高堂需要侍奉,而此时丈夫的小妹夏芙衣(长大后嫁给莫友芝)年仅七岁,只比儿子夏长春大两岁,都还是需要照顾的年龄。“太夫人(王氏)悲殁念存、饮冰茹蘖,矢节四十馀年,卒以奉事双祝,抚教幼孩至於成,立持夏氏门户,盖其节之苦心之甘实大有造於夏氏也。”   王氏以她的坚韧、执著、善良、宽容,担当起了家庭的重担。及至儿子夏长春长大成人,恰逢公公夏鸿时远赴陕西任知县,王氏命其子相随,以替早逝的父亲尽孝。教养孙儿的重任又落到了她的肩上。她一如既往,以她高贵的品格,对善良的坚持,对读书的苛求深刻地影响了儿孙。儿子夏长春为国子生,长孙夏廷燮为州廪生,次孙夏源为国学生(原《夏史》据《麻江人》及《夏氏族谱》误名为夏廷源。除《王氏墓表》记为夏源外,另重庆璧山进士胡安铨撰《夏长春墓表》载亦称夏源)。三人皆学有所成,为后来夏同稣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莫庭芝在墓表中引用《易经》所说:“积善之家,留有余庆”,夏家能发扬高大,这位王太夫人功不可没。王太夫人祖以孙贵,因其教养有方,得到了来自皇帝的表彰,诰封夫人。      五、夏同龢的祖父——第十四世祖夏长春      夏长春作为第十三世祖夏之雨唯一的儿子在母亲王太夫人的精心呵护与谆谆教导之下,得以健康成长。他延续了夏家血脉并使之蓬勃发展。   咸丰年间,随着太平天国烽烟四起,贵州各地也纷纷揭竿而起,“扶携负载满山谷,问之不答驰匆匆”,很多人为躲避兵灾,弃家迁往他乡。   据重庆璧山进士胡安铨撰《夏长春墓表》载:夏长春在其祖父母即夏鸿时夫妇相继去世后,为避战乱,大约在1854-1855年间,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家乡麻江高枧,举家搬到母亲的娘家都匀居住。   此次战乱,对于夏家来说,不止意味着背井离乡,更痛苦的是生离死别。战乱中夏家失去了多位亲人。夏长春的二姑全家遇难;小女儿即将出嫁,却也死在战乱之中。1856年,极度悲痛的夏长春又听到堂弟夏如春在都匀与义军的战斗中阵亡的消息,这是他自1852年起相继失去祖母、祖父、母亲等等挚爱亲人后,又一位感情深厚的亲人离他而去。区区三年时间,痛失多位亲人,夏长春哀伤过度,一病不起,不久即离世。      六、夏同龢状元的父亲夏源      夏家由麻江高枧搬迁至都匀虽出无奈,但对于两个儿子夏廷燮和夏源本身来讲,却是有益的。来到都匀,开阔了眼界,结交了名流,为日后仕途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关于夏源,因无墓表述其事,最早有历史记载的事还要从都匀说起,1860年即咸丰庚申年,夏同龢的父亲夏源(字介臣)来到都匀陶栋升(翰林院庶吉士、都匀文峰塔建造者陶廷杰之子)家做客,前后十余天,陶有诗相赠:咸丰庚申正月九日喜夏介臣廷相侄倩由定番至寓逆旅相违意未申,何缘岁首又相亲。还家久已劳尘梦,下榻依然是客身。晴雪一廉春酿熟,暖风十里早梅新。与君欲效平原乐,畅饮奚辞酒百巡。《叠前韵送介臣》十日勾留意略中,愧无佳句赠莩亲。饶君行箧诗千首,苦我寒镫影一身。别恨忍随萍梗散,离情刚折柳条新。结邻约在桃花发,(介臣近寓定番,约在三月中移家同住)好趁春醪饮数巡。   由两首诗歌我们可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   1、夏源与陶栋升相交甚厚,且略带亲戚关系。“莩亲”指关系较疏远的亲戚,由此可知夏源多与地方名流结交。   2、“饶君行箧诗千首”一句可知夏源是一位爱书之人,手不释卷,且爱吟诗,与名士唱和。如陶栋升本人就有诗集《巢余堂诗抄》。这应该对夏同觫有很大影响,夏同龢中状元后也多喜与名流结交,唱和吟咏。   3、诗题有“夏介臣廷相”句,这表明夏源另有一名为“廷相”,据莫友芝《夏鸿时墓志铭》载:“(夏鸿时)曾孙男十二:廷燮、廷襄、廷相、廷勋、廷猷、廷栋、廷望、廷彦、廷恺、廷弼、廷济。”十二人中无“源”一名,此年为1852年,夏源必已出生,结合诗文可断定,在莫友芝写墓志铭时,夏源所用名为“廷相”,后改为“源”。   1865年夏源出任云南沾益州(今云南沾益县,《沾益州志》载亦称夏源)知州。   随后历任云南南宁(今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知县,在此期间的1868年夏同龢出生,由此推断夏同龢生于云南。   后夏源赴四川任盐运使,人称夏都转(系职位名称),在四川期间曾请重庆璧山县胡安铨(璧山最后一个进士)教授夏同龢。另夏同龢后来到广东后结识的好友丘逢甲(著名爱国诗人)在其诗中称“季平少长于蜀”“季平”是夏同龢的字。由此可推断夏同龢的少年时代是随父在四川度过的。   夏源在四川任上,为一方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剔弊兴利,又捐俸开路治河,商民赖焉”,尤其重视教育,“所至厚书院膏火,以惠寒俊。”为构建和谐社会“于乡里置义园兴义学,培育后进、敦睦宗族”。   1890年夏源卸任回到贵阳,定居团井巷,夏同龢中状元后更名为状元街。父逝后夏同龢前往广东投奔其兄夏同彝。广东是中国近代先进思潮的发祥地,夏同彝在广东即率先提倡创办现代工厂——士敏土厂(水泥厂)。夏同龢后来虽中封建状元,但他能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应与他在广东的经历有关。      七、夏同龢状元经历简述      夏同龢到广东后,就一直留于此处,1893年夏同龢到北京应顺天府乡试中癸巳恩科举人。根据清科举制度规定,乡试每三年一次,定在子、卯、午、酉年八月至九月间举行,又称“秋闱”。除此,在逢重大庆典或其他重大活动时,会特增加一次考试,称“恩科”。据清史稿载:“十九年癸巳春正月乙酉朔,诏以明岁皇太后六旬圣寿,今年举行恩科乡试,翌年举行甲午恩科会试。”因第二年是慈禧太后生日,特举行癸巳恩科乡试,夏同龢正是在这次考试中中举。同年康有为亦参加顺天府乡试中举。   1898年3月,夏同龢参加会试,正考官是孙家鼐,副考官是徐树铭、徐会沣、文治。6月9日殿试,读卷官有昆岗、徐树铭、溥良、唐景崇、阿克丹、梁仲衡、绵文等八大臣。6月12日“丙午……赐夏同龢等三百四十二人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清朝皇帝甚爱书法,有选状元先看字的传统。1898年担任夏同龢这一科的读卷大臣有徐树铭、溥良等,徐最好书画金石,是著名书画家;溥亦是造诣很深的书画大师,其曾孙启功传承家学,是我国当代最著名的书画家、鉴定家。由这样的人评判出的自然是天下一流的书者,加之光绪皇帝本人书画造诣也颇高,故夏同龢得中状元,也代表了他的书法是当时一流水平。至今他的书法作品仍是书家充分肯定并追逐的对象。   自中状元后,夏同龢即授翰林院修撰,根据清制规定,“一甲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有书籍称夏同龢为编修,实误。编修为七品衔,修撰是从六品官衔,比编修高一级。从此夏同龢即踏入社会上层,一生经历丰富。   1899年夏同龢到广东潮阳,6月9日,受好友丘逢甲((1864--1912)台湾近代著名爱国诗人)之邀,参加在潮阳东山大忠祠(供奉文天祥)举行的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诞辰663周年祝寿活动。随即组建纪念文天祥的民间文学团——寿忠社。时内忧外患,纪念文天祥,其爱国热忱自是彰显。   1904年,夏同龢东渡日本留学,入法政大学法政速成科第一班学习法政。(原载《麻江县志》误为1906年前往日本,且误认为所学为工业和经济)当时该校校长为梅谦次郎博士,他是日本著名法学家,日本现代法治体系奠基人之一。梅博士力邀当时日本法学界顶级人物为法政速成班上课,如美浓部达吉、清水澄等,使学生接触到了最先进的法治理念。   在日期间,夏同龢.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其考试文章《清国财政策论》全文刊载于日本《法律新闻》上。1905年八月,夏同龢以特别卒业生毕业。在日期间,夏同龢还完成了《行政法》一书的编写,该书是最早介绍现代行政法律制度的书籍之一。与夏同龢同为法政速成科学员的包括许多当时及之后活跃于中国政坛的著名人物,如宋教仁、沈钧儒、陈天华、汪精卫、汤化龙等等。   夏同龢和他的同学们回国后为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启蒙与发展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1905年十一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向光绪皇帝上奏折力荐夏同龢出任广东法政学堂(今中山大学前身)监督(也即校长)。夏同龢出任监督六年,至1912年民国初年。在任期间,以开明著称,1906年8月(阴历)梅谦次郎博士及日本新闻记者结城琢等来校考察。学校积极吸收日本先进法洽理念与制度,聘请日本法学士松山丰造及有留学日本学习法政背景的人如朱执信、陈融、杜之秋等担任教员,使得学校出现了许多后来在广东乃至全国都很有影响力的学生,如陈炯明、邹鲁等。今广州市法政路即因当年法政学堂校址在此而得名。   1912年民国后,广东法政学堂更名为广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先法政学堂教员陈融出任校长,而夏同龢则先回到贵州,后由贵州选出,北上来到北京。   1913年,为第一届国会成立时众议院议员龢。中华民国政事堂法制局佥事。1913年5月18日由夏同稣为首的秦、晋、鄂、浙、赣、吉、滇、黔等省部分议员发起的超然议员社宣告成立。该社不置社长,全体社员俱为事务员,所推职员皆以一月为限,届期递推轮换。文牍科主任为夏同龢、李增。它   “以不偏不倚之精神调和党见,维持国是为宗旨”。七月十日在参议院议场开宪法起草委员会预备会,推   汤漪为主席,是日讨论结果,推张耀曾、王家襄、夏同和为起草委员会规则委员,又经公决于本月十二日,在众   议院开宪法起草委员会成立会。   1916年-1917年恢复国会时期众议院议员。1916年底为中国杰出的民主革命家、军事家蔡锷撰挽联:   傅修期上马杀贼,下马作露布,奈何勿能并寿,而仅有其才,是可哀已:   曹孟德治世能臣,乱世则奸雄,不幸既与偕生,复相厄以死,岂非天乎?   夏同龢早年随父在云南,加之贵州比邻云南,与云南各界多有来往,如蔡锷、唐继尧等。   1917年9月8日任江西省实业厅厅长,至1919年6月28日因矿案去职。   1922年-1924年第二次恢复国会时期众议院议员。   1924年应佛教高僧释太虚之邀,与各界名流如梁启超等共同发起成立世界佛教联合会。早在广东之时,夏同龢即与太虚大师多有来往。他对佛教的信仰也是由来已久,在光绪三十一年也即1905年冬夏同龢刚由日本归国为著名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郑观应《罗浮待鹤山人诗草》作序时指出:“人而无宗教思想,则必资性薄弱……,香山待鹤山人(郑观应)最富于宗教思想者也,壮年豪侠有奇气。”只有一个对宗教有透彻理解之人才能做出这样的评价。   1925年,夏同龢病逝北京劈柴胡同,年57岁。 ----作者:赵青钟庆
最后回复: 2011/4/21 22:32:42 by 麻江游子
回复:1 | 关注度:27852
[转贴]老父亲的愿望发表时间:2011/3/3 9:20:12
老父亲的愿望 中国驻印新一军 印缅征战,巳经过去66年多了,风云变幻,天翻地覆,人间沧桑,历尽磨难,时光飞逝,能存活在世间的寥寥无几,我父便有幸是其中之一.我父姓名:周仲臣.今年巳90高龄.现居住:贵卅省黔东南州麻江县两路口道班.1919年出生于四川省长宁县三元乡.1943年被抓壮丁从家乡长宁到四川卢卅.在卢卅从150多人中抽取3人加入 远征军 .然后从云南昆明座飞机到印度的新平洋.最后再座火车汽到印度兰姆伽基地参加急训.后被分在 新一军30师88团第一营第一连第一排.师长是胡素少将 .我父曾亲历过孟拱,南坎等战役.在孟拱腿部受伤.1945年回国后因不想打内战,在广西宾阳开小差至贵卅.在贵卅麻江两路口道班当公路养护工.85年光荣退休后至今在家逸养天年.现我父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得到应得的历史认可和有生之年能有幸联系到在印缅战场共同抗敌的88团第一营的兄弟们. 远征军相关资料: 中国 远征军 是 抗日战争 时期中华民国政府为支援英军在缅甸(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 法西斯 、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派遣的出国作战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 军事合作 的典范,也是 甲午战争 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一中国驻印军升旗仪式 中国抗日远征军 概述    中国远征军 是 抗日战争 期间 中华民国 政府为支援 英国 军队在 缅甸 殖民地对抗日本帝国陆军以及保卫中国西南大後方 补给线 安全而组建的出国作战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 军事合作 的典型代表,立下赫赫战功。1942年后称为中国驻印军,由于 古代印度 从来没有和 阿萨姆 地区统一过,18世纪英国 殖民者 侵入阿萨姆地区,后来才成为 英国殖民地 英属印度的一部分,随英国在缅甸的军队进入阿萨姆地区后,中国远征军又被称为中国驻印度军队.[1] 组建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 爆发后,英国陷于 欧洲 战场无力他顾,对于英国的战略方针而言在 远东地区 首要之务就是保卫输出最多资源的 殖民地 印度 ,并将其余殖民地视为保卫印度的战略纵深;但是对於中华民国而言缅甸此地为争取国外援助的最後生命线,如果 滇缅公路 不保外援即无法轻易进入中国,与日本的对战也将陷入补给不足之劣势,因此中华民国方面极力争取与英国间的 军事同盟 以保障作战资本。   为此, 1941年 春,英国邀请 中国 军事考察团赴缅甸、印度、 马来亚 考察。几经协商,在同年的 12月23日 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成立中英军事同盟。中国远征军就是根据中英军事同盟而组织的。   当时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西屏 英属印度 ,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的 西藏 和 云南 接壤。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日本 进攻缅甸对於其自身来说也有著很多意义,比如孤立中国,以及作为入侵印度的基地等。 太平洋战争 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 东南亚 ,随即矛头直指缅甸。 1942年 日本用於进攻缅甸的军队大约有6万人,大大超过英国在缅甸的防务力量。   1942年初,日本侵占马来亚後,开始入侵缅甸。 1月30日 ,日军攻克缅甸东部重镇,随後分两路继续前进, 3月8日 , 日军 占领缅甸首都 仰光 。3月到4月间,日军进攻重镇 曼德勒 ,企图切断滇缅公路。此时,在英国的求助下,中国方面以 杜聿明 为代理司令长官,由 中缅印战区 参谋长 史迪威 指挥,集合中国精锐力量的中国远征军约10万人向缅甸进发。 远征军简介   抗战 爆发后,由于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急需大量物资和外援,遂于1938年初修筑滇缅公路。来自滇西28个县的20万民众在抗日救国信念鼓舞下,自带口粮和工具,风餐露宿,劈石凿岩,历时10个月,在高山峡谷激流险滩上,沿滇西,缅北990公里的山野,用双手和血汗修筑了滇缅公路。其间因爆破,坠岩,坠江,土石重压,恶性痢疾而死去的民众不计其数。1938年底通车,从此,滇缅公路成为中国抗战的输血管。   抗战开始后,日本图谋以武力强迫中断“第三国”的援华活动。1939年冬,日占我 南宁 ,断我通越南 海防 的国际交通线。   1940年春,日本对滇越铁路狂轰滥炸;6月迫使 法国 接受停止中越运货的要求。尽管如此,日寇并不罢休,9月,日本侵入越南,并与 泰国 订友好条约,滇越线全面中断。滇缅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条援华通道。    缅甸是东南亚半岛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 中国西藏 和云南接壤。滇缅公路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通线,日军据此还可以威胁中国西南大后方。缅甸对于盟国中的中英双方来说都有重要战略意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   为了保卫缅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酝酿成立军事同盟。中国积极准备并提出中国军队及早进入缅甸布防。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于英军轻视中国军队的力量,过于高估自己,又不愿外国军队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挠中国远征军入缅,预定入缅的中国远征军只好停留在中缅边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开进攻后,英缅军一路溃败,这才急忙请中国军队入缅参战。中国成立远征军第1路司令长官部(原定第2路在越南方面,后因情况变化取消),开赴缅甸战场。但是,由于已经失去作战先机,造成缅甸保卫战的失利。这主要由于英国极端坚持先欧后亚的既定战略,战局一旦不利,便对保卫缅甸完全失去兴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国远征军保卫缅甸的作战变成了掩护英军撤退的作战。   但是,中国远征军却仍然作出了让英美盟国盟军钦佩的战绩,并达到了一定的战略目的。从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开始与日军作战,至8月初中英联军撤离缅甸,历时半年,转战1500余公里,浴血奋战,屡挫敌锋,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多次给英缅军有力的支援,取得了 同古保卫战 、 斯瓦阻击战 、仁安羌解围战、 东枝收复战 等胜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战中,中国远征军新编第38师师长 孙立人 凭借一团之力与数倍于己之敌连续英勇作战, 以少胜多 ,解救出被围困数日濒临绝境的英缅军第1师,轰动 英伦三岛 。其中远征军新38师113团团长 刘放吾 以一团兵力浴血奋战、立功异域。新编第200师师长 戴安澜 屡建奇功,掩护了英军的平安撤退,后在翻越 野人山 对敌作战中不幸受伤殉国。战役结束后,英美政府高度颂扬,授予 孙立人将军 、戴安澜将军(追赠)功勋章。   缅甸失守给以后作战带来极为消极的影响,使日本可以直接威胁印度,也使中国彻底失去了滇缅公路这唯一的陆上交通线,以后不得不开辟从印度飞越驼峰(在 喜马拉雅山 )的空中航线。但是,也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掩护英军撤退,保存了力量,以保卫印度,并消耗日军部分力量,阻滞了日军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从而赢得时间,配合国内部队阻敌于云南境内怒江天险,最后形成长期对峙,粉碎了日军从缅北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这次远征作战,也是中国自甲午战争以来首次出国作战,他们弘扬了中国人民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一次缅战日军伤亡约4500人,英军伤亡1.3万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5万余人(绝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1942年后称为中国驻印军,由于古代印度从来没有和阿萨姆地区统一过,18世纪英国殖民者侵入阿萨姆地区,后来才成为英国殖民地英属印度的一部分,随英国在缅甸的军队进入阿萨姆地区后,中国远征军又被称为中国驻印度军队缅甸作战失利后,中国远征军孙立人领导的新38师,以及后来绕道胡康河谷的新22师近三千人退入英属印度,成为中国驻印军的基本力量。在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的指导下,在兰姆伽训练营受训并进行整编,并于1942年8月改编为中国驻印军,利用美援物资配备全副美式装备,战斗力大为提高。   同时,中国鉴于缅甸的重要性,积极酝酿反攻缅甸,在滇西重新组编并整训第2批远征军,于1943年2月设立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严阵以待,随时准备与英美军队协同反攻缅甸。   1943年10月,为配合中国战场及 太平洋地区 的战争形势,中国驻印军制定了一个 反攻缅北 的作战计划,代号为“安纳吉姆”,以保障开辟中印公路(中国昆明-印度利多)和铺设输油管。计划从印缅边境小镇利多出发,跨过印缅边境,首先占领新平洋等塔奈河以东地区,建立进攻出发阵地和后勤供应基地;而后翻越野人山,以强大的火力和包抄 迂回战术 ,突破胡康河谷和 孟拱河谷 ,夺占缅北要地密支那,最终连通云南境内的滇缅公路。   1944年3月,我驻印军新编第22师和新编第38师占领孟关,消灭日本最精锐的第18 师团 的主力,缴获其军旗、关防、大量文件及各种武器。继而这两个师又乘胜进军,一鼓作气,攻占缅北重镇孟拱,再次告捷。   此前,由国内于1944年春先后空运至印度接受美式装备和训练的新30师、第14师、第50师先后转运至缅甸密支那,随即对其发动进攻。新38师在孟拱战役结束后,也进军密支那。经过一个多月的激烈战斗,8月初密支那终于被攻克。自从我驻印军先后开出兰姆伽后,连续作战,屡创强敌,战斗力较之以前大为提高,这是日军做梦也想不到的。他们弄不清楚这支两年前曾败在自己手下的中国军队何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成了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威猛之师。   中国军队在 密支那 休整约两个月后,向日寇发动了最后的攻击,用缴获的日军文件上的一句话来说:“支那军归国心切,锐不可当”。密支那休整后,新1军、新6军分左右两路向八莫发动进攻。一路上过关斩将,所向披靡。随后,新1军先后攻克八莫、南坎,并在 畹町 附近的芒友与云南西进的远征军会师,中印公路完全打通。中国驻印军旋即南下,于1945年3月8日攻克腊戌,30日与英军会师于乔梅,缅北反攻作战结束。此时日军因在 菲律宾 失败,收缩战线,全部撤出缅甸。至此,缅甸战事全部结束。   此役历时一年半,歼灭日军4.8万余人,中国驻印军伤亡1.8万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4万余人。   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的反攻胜利,重新打通了国际交通线,使得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揭开了 正面战场 对日反攻的序幕;钳制和重创了缅北、滇西日军,为盟军收复全缅甸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中国远征军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的一笔。 战斗历程第一次远征作战  由于英国方面的阻挠,直到1942年2月中旬,中国远征军只有第6军的49、93师进入缅甸景东地区,其余各部仍在滇缅公路集结待命。此时由于缅甸战事吃紧,英国人却又急着要远征军入缅参战。2月16日,蒋中正下令先运送第5军入缅,以第200师为先头部队。3月7日,200师到达同古,3月16日,日军开始轰炸同古,此为远征军与日军第一次大规模接触。3月19日,200师首次与日军地面部队接触,由于缅甸交通线不断遭到日军的狂轰滥炸,再加上英方的消极延误,后续部队始终没有按原定计划到达同古,10余日后,200师伤亡达2000余人,内缺粮弹、外无援兵,并且还要面对4倍于己的敌军包围,杜聿明审时度势,下令200师于3月29日晚从同古以东突围。3月30日,日军进城后才发现同古是一个空城。在同古保卫战中,200师歼敌5000余人,重创日军第55师团。   随后中国远征军准备进行平满纳会战,然而,在西路方面,缅甸战场右路英军不断后撤,将中路平满纳地区的中国远征军右翼完全暴露给日军,东线方面由于中国军队兵力薄弱,阵地不断失守,第5军有被包围歼灭的危险。4月18日凌晨,史迪威和罗卓英不得不下令放弃平满纳会战。   4月14日凌晨,英缅军总司令 亚历山大 急电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请求解救被包围在 仁安羌 的英军。4月19日下午5时,在新38师师长孙立人、副师长 齐学启 和113团团长刘放吾的带领下收复了任安羌油田,解救了英军7000多人和被日军俘虏的英缅军官兵、 美国 传教士和新闻记者等500多人。消息传出,中、英、美三国轰动。 孙立人将军 4月20日,史迪威和 罗卓英 轻信英方关于在仁安羌和乔克柏当之间有敌军3000余人的情报,命令第200师 长途奔袭 至乔克柏当。第200师到了乔克柏当后,发现没有日军,只有英军在新38师的掩护下撤退。而后又退回到棠吉,浪费了宝贵的3天时间,使日军抢先攻占了棠吉,4月23日下午,200师向棠吉发起攻击,经过激烈的战斗,于4月25日18时占领棠吉。而在4月24日,在日军猛烈攻势之下,第6军被迫放弃雷烈姆,   日军随后从雷烈姆北进,此时防守 腊戍 已无意义,第200师遂于4月26日放弃棠吉。   4月29日拂晓,日军猛攻腊戍,第66军伤亡惨重,当天中午,日军占领腊戍,第66军各部退守 新维 。所谓曼德勒会战已经彻底成了泡影。此时撤退已经成了当务之急。撤退   东线方面 ,第6军于4月24日被迫放弃雷列姆之后,且打且退,5月12日,推到 萨尔温江 东面,随后撤回国内。    中线方面 ,第5军军部和所属的新22师、第96师主力于4月26日黄昏由皎克西乘汽车、火车向曼德勒转移,于当天夜间十时全部到达。5月1日全部撤至 伊洛瓦底江 以西以北地区,此后第五军直属部队、第200师、第96师、第66军的新38师徒步轮流掩护撤退。5月8日上午,日军攻占密支那,杜聿明按 蒋中正 7日的命令向国内撤退。5月9日,由于在杰沙(又译为卡萨)发现日军,并且新38师先到杰沙掩护的只有一个团,而新38师、新22师主力至少需要一天半才可以从前线撤下,杜聿明认为日军有可能从南北包围将远征军歼灭,从而下令第93师在右翼掩护,并且在 孟拱 附近占领掩护阵地,同时命令各部队分路回国,自寻生路。   新38师师长孙立人没有听从杜聿明的命令,向西撤往了印度。新38师是第一次远征结束之后唯一一只保存建制的部队。   杜聿明率领第5军直属部队和新22师,离开密瓦公路改道向西北方向追去,转打洛到新平阳,迷路的远征军在森林里转来转去,很多人因为饥饿、疾病死去,还有一些人因为忍受不了折磨而自杀。后来,一架美国飞机在野人山上空发现了这支军队,盟军随后空投了电台、粮食、药品,使得这支军队终于走出了野人山,由于预定回国路线所经的中缅国境已有大量日军把守,这只部队最后还是改道去了印度。   第200师至棠吉,以后沿途突破敌人的封锁线,经 南盘江 、梅苗、 南坎 以西回国。5月18日,第二百师分兵两路通过细(胞)抹(谷)公路,前卫部队突然遭到伏击。激战一天,第二百师伤亡过半,才从东面山坡撕开一条缺口,残余官兵得以死里逃生。戴安澜在突围时被两颗机枪子弹击中胸部和腹部。5月26日,戴安 军逝世。   第96师及炮工兵各一部经孟拱、孟关、 葡萄 、 高黎贡山 回国。   据战后统计,穿越野人山的部队有3万余人葬身原始森林,其中第5军新编第22师野战医院的护士 刘桂英 更是做为唯一走出野人山的女兵而闻名。第一次远征结果  第一次远征失败之后,滇缅公路中断,10万远征军经血战只有4万余人安全撤离。日本既封锁了国际援华运输线,又打开了西攻印度的大门。原有的作战物资转而通过 驼峰航线 与 中印公路 输送。   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出动103000人,伤亡56480人(绝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日军伤亡约4500人,英军伤亡1.3万余人。第二次远征驻印军与滇西远征军的训练   全副美式装备之中国远征军 1942年7月15日,新38师由英帕尔开往蓝姆伽,8月初,从缅北野人山脱险入印的的第5军新22师和军直属部队也来到了蓝姆伽。根据中美协议,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撤销,改称为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史迪威为总指挥,罗卓英为副总指挥。同时,国民政府利用驼峰空运飞机回航的机会,每天空运几百名士兵到印度,以补充兵源。1942年底,由于史迪威与罗卓英矛盾不可调和,蒋中正被迫将罗卓英调回国内,经过反复考虑,决定派第8军军长 郑洞国 中将接替罗卓英的职务。同时决定在驻印军指挥部下设新编第一军建制,下辖新38师、新22师。郑洞国任军长,孙立人为副军长兼新38师师长, 廖耀湘 为新22师师长。3月中旬,郑洞国率军部人员来到蓝姆伽,正式成立新一军。[2]   1942年10月24日,新编第38师112团孙立人将军将 缅甸会战 中投降的1200名日本士兵以及军官,统统以活埋的方式处死。部分中国学者对此表示质疑,此种说法难以被证实。    1942年底至1944年春,新30师兵员陆陆续续空运到印度,新30师编入新一军 序列。1944年上半年,第14师与第50师的也兵员空运到了印度。中国驻印军在蓝姆伽换装了美式装备,有美国的军事援助和充足的粮食,军事训练十分扎实。经过一年的整训,练就了丛林训练和丛林生存的过硬本领。再加上同时大批知识青年在蒋中正“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踊跃参军,士兵的素质有了大大的提高,这两点使得驻印军的战斗力大为提高。   1942年6月, 怒江 防线稳定之后, 国民政府 积极训练军队,准备反攻缅甸。1943年2月1日,蒋中正任命 陈诚 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3月28日,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在云南 楚雄 成立。陈诚从 重庆 飞到楚雄就任,着手进行远征军部队的训练和反攻计划的制定。1943年8月,远征军的5个军编练和装备基本完成。后调来的第54军也在11月完成改编。其中,第11集团军下辖第2、第6、第71军和第200师。第20集团军辖第53、第54军共4个师。另外第八军和第93师直属远征军司令长官部。1943年冬,陈诚因病辞职, 卫立煌 接任远征军司令。反攻  1943年3月,新38师的114团即先行开进野人山区,掩护中美部队修筑自印度列多到野人山区的中印公路。1943年10月下旬,雨季停止,在列多的新22师和新38师主力乘车到达 胡康河谷 边缘,驻印军缅北反攻战正式开始。经过血战之后,新38师于12月29日攻克 于邦 。随后在新38师的配合下,新22师于1944年3月5日攻克孟关。后来两师合作攻下瓦鲁班。新22师在攻占瓦鲁班战斗中突袭18师团司令部,缴获18师团发布作战命令的关防大印,这在抗战期间绝无仅有。蒋中正给其嘉奖电为:中国虎!1944年4月份新22师、新38师、第30师、第50师与美军联合围攻下了密支那。攻克密支那后,各个部队修整了2个月,此时第14师、第50师、新30师已陆陆续续空运来到缅北反攻的前线,中国进入缅甸的部队已达到5个师,为便于指挥,将新一军扩编为新一军和 新六军 两个军。新一军下辖新30师和新38师,军长孙立人。新六军下辖新22师、第14师、第50师,军长廖耀湘。郑洞国升任驻印军副总指挥。1944年10月16日,新一军与新六军开始向 八莫 发起进攻,12月初,日军进犯独山, 贵阳 告急,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 下令调新六军回国保卫大西南,新六军主力于12月1日奉命停止前进,新六军军部及新22师、第14师被空运至云南 沾益 ,以保卫重庆。留下第50师与新一军作战,归新一军指挥(后来正式编入新一军序列)。1944年12月15日新一军攻克了八莫。   在驻印军开始反攻几个月之后,国内滇西的中国远征军反攻开始。1944年5月11日第20集团军强渡怒江,于6月底血战至 腾冲 附近。经过3个月的战斗,于9月14日解放腾冲。第11集团军于6月1日 渡江 ,新28师于4日攻克腊猛,进围 松山 ,由于敌阵坚固,该师五攻未客。7月1日改由第8军来攻,该军以三个师轮换进攻,连续九次,到9月7日方破敌阵,全歼守敌。远征军经过血战,于11月3日攻克龙陵,20日攻克 芒市 ,12月1日攻克 遮放 ,1945年1月19日克复畹町。1月22日中午第53军第116师与新一军一部在 木 遮相会,旋以钳形攻势向芒友推进,   1945年1月15日,新一军攻克南坎,并继续前进,于1月27日畹町附近的芒友与云南西进的中国远征军会师。1月28日中印公路通车典礼在畹町城举行。会师后,滇西远征军回国,新一军与第50师南下,新一军先后拿下了新维、 腊戌 ,第50师先后攻克了 南渡 、西保、 南燕 、皎麦等市镇,新50师自从1944年渡过伊洛瓦底江以来,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挺进600公里,毙伤日军3500余人。3月30日,中国远征军攻克乔梅,与英军胜利会师。随后中国驻印军凯旋回国。至此,中国驻印军与中国远征军的任务顺利完成。第二次远征结果  第二次入缅作战,中国驻印军伤亡1.8万余人,歼灭日军4.8万余人,解放缅甸土地约13万平方公里。滇西中国远征军伤亡67403人,歼灭日军21057人,解放滇西全部土地约3.8万平方公里。中国远征军完成了中国战略大反攻的全面胜利.中国远征军第一路指挥系统表   (1942年3月至8月)   第一路司令长官卫立煌(未到任) 罗卓英(继任)   第5军(军长) 杜聿明   第200师(师长) 戴安澜 新编第22师(师长) 廖耀湘 新编第96师(师长)  余韶   游击支队  黄翔  工兵团  李树正  装甲兵团  胡献群  炮兵团 朱茂臻   汽车兵团  洪世寿  骑兵团 林承熙   第6军(军长)  甘丽初   第49师(师长)  彭壁生  第93师(师长)  吕国铨  暂编第55师(师长) 陈勉吾   第66军(军长)  张轸   新编38师(师长) 孙立人 新编第28师(师长)  刘伯龙  新编第29师(师长)  马维骥   另司令长官部 直辖 36师(师长)  李志鹏 中国远征军指挥系统表   (1943年至1945年3月)   司令长官陈诚 卫立煌(1943年冬继任) 副司令长官  黄琪翔   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  宋希濂  副总司令  黄杰   第2军(军长)  王凌云   第9师(师长)  张金廷  新编第33师(师长)  杨宝   辎重团 段寿清   第6军(军长) 黄杰( 史宏烈 继任)   预备第2师(师长)  顾葆裕  新编第39师(师长)  洪行   辎重团  郑殿起  通讯营 冯行之 战车防御营 梁中介   第71军(军长)  钟彬 代军长-陈明仁   新编第28师(师长) 刘又军 第87师(师长) 张 邵勋 第88师(师长) 胡家骥   辎重团  吴涛  另集团军直辖第36师(师长) 李志鹏 第200师(师长)  高吉人   第5军炮兵营 指挥官不详   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  霍揆彰  副总司令  方天   第53军(军长)  周福成 (赵镇藩继任)   第116师(师长) 赵镇藩(刘润川继任) 第130师(师长) 张玉挺( 王理寰 继任)   辎重团  刘宝华   第54军(军长) 方天 阙汉骞 1944年7月继任   第14师(师长)  龙天武 1944年4月转隶新六军    第50师(师长)  潘裕昆  1944年4月转隶新六军   第198师(师长)  叶佩高   第36师(师长)李志鹏1944转隶54军   工兵第2团  林松  通讯部队指挥官不详   第8军何绍周(军长)李弥(副军长)   荣誉1师(师长)  汪波  第82师(师长)  王伯勋  第103师(师长)  熊绶春   另集团军直辖高炮第49团3营 第6军山炮营辎重团雷震波 第93师(师长) 吕国铨   炮兵部队指挥官  邵百昌  工兵部队指挥官 傅克军 通讯营滇康缅特别 游击区 总指挥 郑坡中国远征军驻印指挥系统   (1942年至1945年 日本投降 )    总指挥 史迪威 副总指挥 郑洞国   新编第1军(军长) 郑洞国(兼任,孙立人、潘裕昆先后继任)     新编第38师(师长) 孙立人( 李鸿 继任)   新编第30师(师长)  胡素 ( 唐守治 继任) 师长;胡素   第50师(师长) 潘裕昆新6军回国后转隶新1军   新编第6军(1944年8月攻克密支那后组建,军长) 廖耀湘   新编第22师(师长) 廖耀湘( 李涛 继任)   第14师(师长) 龙天武   第50师(师长) 潘裕昆新6军回国后转隶新1军   直属部队战车指挥官  白朗 上校   中美混合突击支队指挥官 黑格准将   第一支队队长(新编第38师第88团) 肯利生上校   第二支队队长 韩特上校   美军第5307混成旅(代号加拉 哈特 部队)指挥官 梅利尔准将飞虎队   (1943年3月正式改编为美国第十四航空队)    指挥官  陈纳德 少将 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时期,缅甸战场既是中国和 太平洋 两大抗日主战场的战略结合部,又是东南亚战场的主要作战地区。中国军队曾两次进入缅甸,展开对日作战。不仅有力地支援了盟军在中、印、缅战场的对日作战,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运输线,提高了中国正面战场的战争能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溃,而且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长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新一军军歌      吾军欲发扬,精诚团结无欺罔,   矢志救国亡,猛士力能守四方,   不怕刀和枪,誓把敌人降,   亲上死长,效命疆场,才算好儿郎。   第一体要壮,筋骨锻如百炼钢,   暑雨无怨伤,寒冬不畏冰雪霜,   劳苦是顾常,饥咽芘与糠,   卧薪何妨,胆亦能尝,齐学勾践王。   道德要提倡,礼义廉耻四维张,   谁给我们饷,百姓脂膏公家粮,   步步自提防,骄纵与贪赃,   长官榜样,军国规章,时刻不可忘。   大任一身当,当仁于师亦不让,   七尺何昂昂,常将天职记心上,   爱国国必强,爱民民自康,   为民保障,为国栋梁,即为本军光 。 -------转自国内著名:互助抗日老兵论坛
最后回复: 2011/3/3 10:07:20 by 辛源
回复:2 | 关注度:25499
贵州省 麻江 县文物管理所继2009年在六堡发现一批古书后,近日,又在该县宣威镇中寨村高堡组发现一批古书画。据介绍,这批古书画藏于高堡组李发先家中,经县文物部门现场清点,共有: 古书115册 、 古画 3 张和刺绣笔套1个 。古书大部分为手抄本,主要有佛家使用 的《金刚经》、《明圣经》、《大乘经》、《玉皇经》等,还有部分私塾教材如 《四书》、《幼学琼林》、《千家诗》等,最早的出版或抄录于清朝光绪年间, 最迟的到上世纪60年代, 古画 和刺绣笔套也均有百年历史。 李发先介绍说,这些古书画主要为其父李显军手抄或收藏。李显军生于上世 纪初,年幼好学,曾拜在当地名士陈中三先生门下,后来从事佛教活动直到去世。 这些古书画就是他在“文革”时期冒险埋藏下来而得以传世的。 来源:贵州都市报作者:聂凯华罗茜
最后回复: 2011/3/2 18:14:41 by Norma
回复:2 | 关注度:1166
过年,我们在现场。发表时间:2011/2/2 23:43:57
过年,我们在现场。 相信,你也在现场,请您也将过年现场图片发表在此,让在外的麻江人同我们一起分享过年的喜悦!
最后回复: 2011/2/13 22:25:12 by 麻江游子
回复:46 | 关注度:15568
爵士乐, jazz 。太多专业的东西 Norma 是不懂的,但是当你关灯依窗,手持酒杯,房间里充斥着忽高忽低的爵士乐,那种感觉,能想象吗? 19 世纪期间音乐是美国南部种植园黑人奴隶们表达自我生活和情感的重要手段。从 19 世纪末开始,爵士乐以英美传统音乐为基础,混合了布鲁斯、拉格泰姆及其它音乐类型,是一种 “ 混血 ” 的产物。 爵士乐属于麻雀变凤凰的经典例子。它起源于美国黑奴的创作,然而它却成为美国白人上流社会的必需品,而今,爵士乐已置身于高雅艺术的行列。且不细究爵士乐的布鲁斯音阶或者是它的种类,当你第一次听到爵士乐的旋律,你会被它的优雅中带有些许戏谑的感觉所吸引,相较于另一种高雅的艺术——意大利歌剧来说,爵士乐绝对不会让你听到犯困。 如果你还不会欣赏爵士乐甚至是没有听说过爵士乐,那么请跟随 Norma 的步伐,让我们对于这个时尚的艺术进行浅显的探索。 首先,我要介绍一个爵士纯音乐的演奏者 BobAcri 。如果安装了 windows7 的朋友一定会发现系统里有一首很动听的示例音乐,叫做 sleepaway ,这首曲子就是 BobAcri 创作以及演奏的。对于他的众多 fans 来说,一生中只出了两张专辑未免也太吝啬了一些,我很羡慕那些曾经真正看到过 bob 的现场表演的人,可惜我已经没有机会了。 不得不介绍一个爵士女歌手, NorahJones 。她是一个印度人与白人的混血儿,非常漂亮,我第一次听到她的声音,非常难以置信,很难把声音与她的相貌结合起来。就连 Norah 本人也说: “ 我完全不忧郁,这就是好笑的地方,我真的不是,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 在她 23 岁的时候,就已经获得格莱美奖,而且是 8 项大奖,这个女孩是神话!她的经典曲目 don’tknowwhy , Idon’tknowwhyIdidn’tcome…… 慵懒的声音直击心底! 最后,我的 Sade 隆重出场。 Sade 也是一个混血儿,不过她是尼日利亚与英国的混血,典型的棕色人种。准确的说来, sade 的音乐并不是纯粹的爵士乐,而是带有浓重爵士风格的 pop ,在流行乐坛来说,是非常独特的。如果说 Norah 的音乐让你想起昏暗的灯光,安静的 bar ,那么 sade 的声音会让你联想到空旷的顶楼,徐徐的风。她最著名的一首歌, byyourside , sade 只用了朴实的感觉去演绎,却如此柔软的抚慰着你的心灵。 爵士乐就是这样,没有撕心裂肺,也没有赤裸裸的直白,更多的是一种深沉与蕴蓄。也有人说 jazz 太矫揉造作,我想,是他们没有用心去聆听,爵士就像陈酿,当你细细的抿在舌尖,才能品出那股醇香。 我经常逛的一个爵士乐网站 www.jazzsky.com 爵士当铺
最后回复: 2011/3/25 12:07:57 by Chrisbrown
回复:34 | 关注度:44774
上一页 1...2122232425下一页
爆料方式
1 【手机版】爆料方式
扫描进入麻江同城爆料手机版
扫描二维码进入手机端爆料
2 【电脑端】爆料方式
3 【微信端】爆料方式
爆料奖励:20元手机话费。(直接转到您的手机上。【注意】请务必正确填写您的手机号码。)
爆料规则:月末编辑按统计爆料帖子回复数与点击率,取前5名奖励。相同账号和手机号码爆料,奖励不重复。
领取方式:步行街-麻江县电子商务中心
热点爆料
暂无热点爆料
43df06a12cdb8fcd0b249d46f72670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