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秧鸡放生的由来

秧鸡放生的由来

关键词:秧鸡放生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麻江县烟草公司
  • 电 话:2622383
  • 网 址:http://557600.com
  • 感谢 413411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2962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秧鸡放生的由来

 

麻江县坝芒布依族乡及毗邻州县乡镇布依族片区的宋氏家族有个习俗,每当看到有谁捉住秧鸡,或喂养或出卖,在场族人便会出钱买下来放生,这个习俗还引伸到对飞禽走兽的保护,成为当地的历史奇闻。

秧鸡似鸡如鸽,性喜于水,每逢栽秧上坎,即在田间活动,专吃害虫,待到秧苗封田时,于秧间搭窝产卵孵雏,故名“秧鸡”。秧鸡虽为益鸟但不属鸟中之珍,何以受到宋氏族人的特别关爱?原来,宋氏放生秧鸡的习俗缘自祖先一段绝处逢生的故事。

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置乐平宣抚司,以后改置长官司,朝廷授宋氏长官职,世代袭任,续至清朝末年,历经七百五十余年。其间,约于明末年间,司境的乐姓逐渐强大,意欲取代宋氏世袭,遂发动武装斗争。先在瓮城杀死土司的48名武师,后攻占乐平土司官署,又在乐平街后的登高垅山上与土兵激战,最后将部分土司官兵围困在营老顶。

营老顶,矗于登高垅之上,百丈之高,耸入云空,远望如紫烟香炉,前观如打坐佛尊。两侧沟谷深切,四周悬崖峭壁。登顶,只有—条曲折石道,阶梯碰膝,步步侧身,入顶处石壁开口仅容一人。真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顶如弯盘,长约两百余米,宽约六七十米,岩崖围边如城如垛。盘内,怪石嶙峋,屯坪环迭,岩藤冠盖绿荫,竹木荆棘郁蔽。

乐兵攻克不上,遂将营老顶团团围住,意欲围死山头。宋氏官兵登顶后暂安一时,每日推下巨石砸打围兵。致使乐兵死伤不少,只得撤离滚石打击范围,不敢靠前更不敢进攻,仍成包围之势。随着时日延长,抵不住三四日,宋氏官兵粮草绝尽,赖以山顶蕨根度日。干渴煎熬,先自饮其尿,后无尿液则嚼草根润喉。死亡步步逼近,土司长官仰天叹息。

  一日,土司官巡至石顶,拨开荆丛登行,前面不远处的刺蓬中一对秧鸡扑腾飞出,长官惊疑,秧鸡住处可能有水,遂小心搜寻。果然如是,盘石之顶有一窝槽,形似撮箕,长三尺有余,近两尺宽窄,深底浅口,满满—凼池水,淡黄明净。于是,召集部下细细分用。不想,头日池水余半,次日依旧满盈,赖以苟延残喘。

乐兵围困已至七天,料定宋氏官兵必死无疑,怠懈滋生。忽传山前山后吼声如潮,乃是毗邻土司救兵来到。乐兵溃逃无处,全军覆没。

营老顶受困,干渴待毙之时,幸得秧鸡指引,绝处逢生,土司长官感恩不尽,遂誓宋氏族人:秧鸡恩重如山,切切善待,不准捕捉加害,凡见秧鸡有难之时要不惜资财援手救护放生。至此以后,宋氏族人遵成族规,有的还引伸为不捕鱼捉蛙、不打鸟猎兽,与动物善处。山顶获生之后,土司又在山顶建筑亭阁房舍,派兵守卫,监察敌情。因于山顶建营,年代久远,群众谓之“营老顶”。

故事的发生虽已三百五十余年,如今的营老顶石凼,池水依然满盈,从池底生出一根红果刺柴,高不足米,大如刀柄,劲枝密叶,足见累年功底。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集体生产时,乐坪村八组村民于山顶上垦种,所见池水从未干涸,虽逢大旱依然如故,观之不见冒水,察之似有溢痕。水从何来?四周积水不能流进,石榜石底浑然一体。有人认为是石凼积水不干,但顶上石窝处处,大小深浅均无滴水。于是,石凼之水又引出一个传说。

传说张三丰携百井置于贵定县城,经过营顶至晚,就宿于池下屯坪上的石洞,口干时卸下一井便于取用,以至留存。贵定县城筑于凸出四周田畴的坡地,千米方圆,中间广平,人称“仰船形”。就在这船形的坡背上,均匀分布着九十九口井,以至县城家家有井。这是张三丰携来百井的杰作,造就了黔国奇观。然而,营老顶石凼乃是奇观之奇的百井之珍。也是天意,竟解救了宋氏祖宗绝顶之灾。神哉,奇哉!

 

〔文中,“秧鸡放生的由来”以宋国才等口述整理。宋国才,现年85岁,住坝芒布依族乡乐坪村猪场坪,见图。〕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8285549044 传真:18285549044 邮箱:mjccoo#126.com
地址:麻江县商业步行街-麻江县电子商务中心 邮编:557600
Copyright © 2004-2024 麻江县电子商务中心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43df06a12cdb8fcd0b249d46f72670eb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