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旅游景点 > 初谒龙头山

初谒龙头山

关键词:龙头山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麻江县烟草公司
  • 电 话:2622383
  • 网 址:http://www.557600.com
  • 感谢 413411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3301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初谒龙头山

辛源 

题解:山因寺而名,寺因山而险;帝皇留圣迹,黔境数第一。 

  龙头山在碧波乡大堡村境内。《麻江县志》载:“龙头山曾有黔南第一山的称誉。明初即有僧人在此驻足,建有飞云寺一座……寺旁岩壁镌有‘云行仙梦杳,花射鸟声幽’摩岩,传为建文帝题。上殿柱书‘月前逢西子,花下遇神仙’楹联,传为乾隆主题书。”明、清两朝皇帝为之题书,在贵州这个“蛮夷”之地实属特奇。因而,早几年我就有了一探龙头山的想法,曾经邀约了两拨人马,因种种原因终未成行。年岁渐向古稀,于是我决定一人朝圣。

  2010年4月3日,天气阴沉但没有下雨,捱至中午1时,儿子开车,我们从麻江县城出发,经碧波、相塘方向,半个小时到达龙头山林场,车表计程15公里。这里林森树密,仰望只见山顶上的松林,不见山尖。谁是龙头山顶,路从何处?我正踌躇间,恰好停车处不远有个看牛人,我们说明去龙头山的来意后,他上下打量我们一眼,然后说从这里爬到山顶还有好长一段路呢。我为难了,车子在这深山老林需要一人看守,独自一人如何找到龙头山?我问:“能不能请你引路?”他爽快答应说“行”,于是我俩成行。一路摆谈才知道,引路人叫龙永祥,是碧波乡大堡村打磨组人,今年29岁,他说因为看牛所以去过龙头山。

  上山的路很宽,原来这里的山林已经卖给老板,老板为了砍树运树,请人工开挖了3米宽的林道。林道很陡,恐怕连摩托车都上不去,人走时还得防着下滑。我们走着,后面有三个小孩撵着两头水牛跟上来了,是龙永祥寨子的。走了不久,又看见前行的马车,马拉着空车,赶马人跟在旁边,还不时助马一臂之力。看牛娃、赶马人和我们形成了一支上山的队伍,打破了深山里的寂静。我们连续爬了两个山坡,到第三个坡顶时,前面赶马车的两个人正准备装木料,听我们说要去龙头山庙址,他们说哪里有庙,我们在这里运树子好久了都没知道,莫不要遭遇野猪罢。虽是如此说,见我们向左侧的山峰爬去,觉得好奇也跟着在后。我们大约爬了五六十来米的山坡,就见一座石峰显现眼前,估计有五、六层楼房那样高,石峰林木蓊郁,耸入雾中,石头上布满青苔。鼻临崎岖石屯,我们手攀树枝藤条,脚登岩隙石屯,得一步是一步地向上。爬到石峰的半坡,赶车人发现一个石洞,我们都磨过去观看,是一个两人多高的竖形石洞,洞底可容身材矮小的人钻进去,但我们无隙探究,只有继续向上。在石洞左侧的上方,一处延伸的石台上耸立一墩石峰,两米多高,上尖下宽,一株盆口大的杂树紧挨石峰向上斜伸,形成了一个树背石、石护树的特景。我暗自惊异,这难道就是龙头之角么?从“龙角”再攀爬两级岩屯就来到石山的顶部。

  石山顶部平秃,约十数米方围,坪内山石嶙峋,杂树荆棘密布。最高处是右边一路石峰,峰顶平似一条小道,约七八米长,一路荆棘杂草掩蔽,中间有处缺口。站在峰顶,四周山峦尽在眼底,雾气腾腾,远处的田坝、人家时隐时现,不时听到上坟挂亲的鞭炮声。仔细观察,四周松林苍翠,只有龙头山顶一处杂树绿荫。低头俯瞰,左边岩屯层迭坡势陡峻,右边悬崖如壁望不通底。这时,我们才发现自已脚下不是石峰,却是一排干砌的石墙。心想好险,倘若踏松哪颗石头,就会摔下悬崖,不觉惊出一身冷汗,赶紧小心翼翼地走下石墙。石墙高约70公分、宽约50公分,墙外壁齐悬崖,墙内怪石嶙峋,显然是为险处的挡墙。走到挡墙的前端,脚下又一条石墙向外延伸。临于延伸石墙,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台屋基。墙基形成“凵”形,背对石坪,前临几级屋基。石基高宽40公分,砌口平齐,方石砌就,矮而平整。地基长约8米,进深约6米,梯落峰顶约40公分,前沿亦是石砌的保坎。这就是史载的“上殿”了。史[1]载:“上殿屋宇3间,供奉祖师神象”。 站在上殿屋基,我才领悟到“龙头“称名的来历,我们爬上来的那一面是“龙头”的后脑,上殿就是“龙头”之冠,前

  临几级屋基处在“龙头额眉”。 石峰是群山之首,上殿是石峰之极,可以想见屋宇的崔巍。此时你对“月前逢西子”、“云行仙梦杳”楹联才有一个更深的体会。一个问题萦环际脑,这些石头哪里来的?石山的周围不见开凿痕迹,石顶的山石未见损坏,揣摸一下,只有就基取石了。

  从上殿屋基右侧下至中殿。史述:“中殿5间,供奉玉皇。”中殿梯落上殿大约3米,比上殿更为宽展。在中殿看到上殿的保坎就砌在中殿后面的石壁上,中殿的两端都有边墙,形成撮箕口,屋宇就建在撮箕口内。中殿屋基左外角有一口大约1米见方、深约40公分的地坑,一蔸芭芒杆遮住大半坑口,地坑干枯。这可能就是史料载述的“中殿台阶前石缝中渗出一泉水,足够寺中僧人及朝山香客钦用”的泉井了。笔者朝圣,时值贵州遭受百年一遇大旱,不见中殿之泉也就不感意外。但这眼井泉就在石顶的次级高处,县志载:“龙头山,海拔1096米”,那么,中殿台阶之泉,就在1092米的地方。石顶石泉,如此神奇,可惜无缘得观。

  我们从中殿左侧下到下殿。下殿比中殿梯落一人多高,台地亦如中殿宽窄。在距中殿前保坎1米许,另砌下殿后壁石墙,从而形成一道石巷。石巷从左向右倾斜,上斜口正于地坑之下,下斜口直临悬崖。留作人行?但不通连,只有解释为取水道了。倘苦是专留的取水石巷,从留出1米的宽度来说,可知当时泉水“足够寺中僧人及朝山香客饮用”是无庸置疑的了。

  史载:“龙头山寺庙,原只有上下两殿……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仲夏,法名‘觉慧’的住持陈某,在下殿前面新建一神殿,供奉“观音”佛象。自此,三殿改称上、 中、下殿。”另一史[2]载:“觉慧主持山寺时,拥有庙产10万余斤稻谷的庙田。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该寺由徐林和尚住持。”

  我在想,龙头山寺庙始建成于明初,即明太祖朱元璋洪武时期(1363~1398),至民国续建下殿时已经570余年,跨越明、清、民国三个朝代,致还在增建庙宇,足见其历史渊源的流长和随世而兴的盛况。

  为什么会久盛不衰?

  史载:“年号永乐的明代皇帝朱棣亦曾到此游览,因而又诗乡于清代年间曾以‘永乐’为名,设置永乐镇”。《麻江县地名志》载:“据传明永乐皇帝为龙头山飞云寺书“月前逢西子,花下遇神仙”[3]楹联,后设司时更名为永乐司,后复又司原名。……民国二十年(1931年),又诗设镇公所,名永乐镇“。又,“据传寺中僧尼有部份是历代官吏因罪而被贬谪出家的,乾隆主题书上述楹联不能说与与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到此的官吏无关。因此,此寺在黔中是负有盛名的。”

  正所谓:山因寺而名,寺因山而险;帝皇题妙对,黔境当第一。

  可惜,“龙头山寺宇中殿,民国三十几年(解放前[4])新春‘上九’日毁于火;越二年,下殿被雷击坍台;解放初期,为消除迷信,上殿神像被捣毁,不数年殿宇倒塌。而今,龙头山上峰峦依旧,但景物已非;几代古刹,成了史话。”

  又一个问题萦于脑际,龙头山寺倒塌至今已才60余年,游者从上到下,为什么看不到一片残砖断瓦?

  下殿左侧有一梯道下至第四梯坪,第四梯坪下还有第五梯坪。第五梯坪以下就是弯弯曲曲的路径。曲径在“龙头”的鼻梁上拐折,“鼻梁”坡缓,两侧陡削。走在曲折山道上,你就会感到似在“龙头鼻梁”行走的感觉。

  一路下山,小龙和3个放牛娃都说在半山腰还有井。在距第五梯坪约百米的山腰,有一处20来米方圆的干塘,塘坎用泥土筑就,约五六十公分高,估计是寺庙和尚修来积蓄山水用的。从干塘再往下三四十米,就见到了水井。水井用毛石拱砌成80公分的拱洞,拱洞内砌成“日”字形池子,池水满盈。井下又是新修的林道。顺着林道我们走回到林场停车的地方。从上山至回到停车处,我们共用了两个半小时,此时已经下午四时。在车子边,我挚意要给小龙20元钱聊表谢意,小龙也一直坚持不收。我深深感激,如果不是小龙的引导,我就不可能游到龙头山了。

  从爬上石山之顶开始,我就注意摩崖碑刻,但小龙和放牛娃都说没有看到,我也无时间处处考查,这成了我这次朝圣的遗憾。

[1] 《麻江文史资料》第三辑138页《龙头山》甘国鉴。下称“史载”。

[2] 《黔东南文史资料》第八辑110页《麻江寺庙概述》陈延松。

[3] 关于“月前逢西子,花下遇神仙”[3]楹联,《麻江县志》载为“传为乾隆主题书”, 麻江县地名志》载“据传明永乐皇帝为龙头山飞云寺书“,相互出入,待查考。

[4] (解放前):为作者查注。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8285549044 传真:18285549044 邮箱:mjccoo#126.com
地址:麻江县商业步行街-麻江县电子商务中心 邮编:557600
Copyright © 2004-2024 麻江县电子商务中心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43df06a12cdb8fcd0b249d46f72670eb"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