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瑶乡山寨尽朝晖

瑶乡山寨尽朝晖

关键词:瑶族,干桥,山寨,麻江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贵州省麻江县地方史志办公室 龙全斌
  • 电 话:0855-2622821
  • 网 址:http://www.blogpyrf2009.ccoo.cn/
  • 感谢 whsheng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2191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干桥——一个在麻江县版图上稍作一番周折才找到的弹丸之地,是瑶族人民繁衍生息的地方。不知因有其名而令苍天赋予这样的气候条件,还是因这样的天气才顾名思义的。反正,这里的一年四季都与“干”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近年来,干桥村年轻的“村两委”班子在党的惠民政策的照耀下,在龙山乡党委政府和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带领勤劳勇敢的瑶乡人民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与天斗、与地斗,在这块贫瘠干涸的地方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时代凯歌。
 
                                    忆 昔 日

  用外人的话说:这里不是人生活的地方!曾几何时,“不嫁干桥儿,不娶干桥女”压得这里的人抬不起头来。傍水而居,依山而立是人们选择的理想之住所,这里与外界一样,有蓝天,有白云,但没有青山和绿水。过去人们刀耕火种的愚昧与残酷砍伐使得四周都是光秃秃的大山,仅有少许鹅黄的杂草拉耸着脑袋在没精打采地守候摆设着的土地。几眼不大不小的水井也就成了维系全寨人生命的“母亲河”,一条干裂的小溪眨巴着怒目不断向老天控诉,山上山下的农田大都靠“望天水”。遇上旱季时,贫困人家就惟有节衣缩食、开源节流、东拼西凑,或到远房亲戚家想想办法来维持生计。家境稍宽裕的就是有几个钱,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稻田慢慢干涸却找不到抽水的地方,攥着皱巴巴人民币急得团团转。
  1989年,是几十年难得一遇的干旱之年,干桥这个地方就甭说有多艰难了,可谓“赤日炎炎当空照,田野禾苗干枯焦”。一大早,人们排成长长的队伍静候着几眼倍受青睐的小水井,由于流量相当有限,当第一个人满载而归时,第二个得等上十几分钟才有足够的数量,直到中午,才轮到赶上末班车的人,然后新第二轮排队又悄悄地展开了。“咣当咣当”的声音此起彼伏,绝少间断,抬水之人有意识地在水上放着几片菜叶,生怕有水滴从桶里溢出来。许多人家就是用淘过米的水洗衣服,然后又用于家畜解渴,一水多用,重复使用,人们在饥渴线上挣扎着,挣扎着。
    几起婚姻都是由于媒人嘴里蹦着“干桥”两字而化为泡影,外村的后生姑娘们也因干桥缺水而惧之畏之。无奈之下,大多都是寨里寨邻人互通婚姻,只要姓氏有别,由此还自命不菲曰:“肥水不流外人田”。
  水,生命之水!缺水,成了制约这里生产生活的瓶颈。

                                     看 今 朝

  不能责怪祖先的选择,不能向恶劣的自然条件低头!穷则思变,饱经沧桑的瑶乡人民避开了外界鄙夷的目光,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不能死候着老天的恩赐,不能只靠政府的救济,不能老继承着传统的农作物耕作模式,得开辟一条利及当今,惠泽后世的路来。
  干桥村新的村两委班子调整后,村干部实现了知识化,年青化,其中有2名中专生,初中文化程度达90%以上,平均年龄36岁,是一支思想激进,有技术,懂村情,顺民意,责任心强的干部队伍。通过学习和多方论证,一张科学缜密的规划在这里悄悄地铺开。首先,村两委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加强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学习培训工作,因地制宜地选好切合实际的经济发展路子,发挥交通条件和土地资源抓好农业结构调整,选用耐旱作物,建立畜牧基地和蔬菜基地。2002年建立牛品点,当年仅发展改良2头,2007年就发展到60余户,户均4—6头。其次,立足村情,改变观念,科学种植,各项产业齐头并进。现全村种植西瓜164亩,烤烟种植200亩,金银花种植30亩,金秋梨10亩,黑树莓种植87亩,西红柿29亩,甜糯玉米92亩,其他蔬菜215亩,养畜161户,养猪大户、养牛大户的人数也在与日俱增。初步形成山上种树种果——山中种草种花——山下种粮、瓜、菜——家中养畜的产业规模。光秃秃的大山又恢复了生机,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再次,抓典型示范户作用,辐射周边农户。2005年以来,干桥村建立以支部书记为组长,村主任、小组为成员的科技专业小组,支部书记龙全文以其多年的烤烟技术率先垂范,种植烤烟10亩,利用党员服务区活动带动对象户种植烤烟、养猪等,随时了解烟苗长势,传授烤烟技术,使每户平均收入达5000元以上。为做好贫困山村的致富带头人,让更多的村民们看到生活的希望,今年他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和部分贷款,投资12万元办起了干桥蛋鸡养殖小区,养殖蛋鸡4000多羽,目前鸡蛋已经开始源源进入市场。近年来,干桥村打工潮可谓汹涌澎湃,为了不让留守田地荒芜,村主任龙全军与外出务工者协调好田地,种植30多亩田烟,配合着科学的烤烟方法,今年烤烟收入就达4万余元。村领导的领头雁作用,激起了村民发家致富的信心,部分村民抛弃了传统的农耕方式,成了干桥村新型农民的代表。9组曹德友原来很贫困,后来通过远程教育学习科技知识后,在用田土改种了5亩葡萄,亩收入达2000元以上,又种了8亩分葱,亩收入达6000元左右。人们从他的身上看到了生活的自信和对未来的憧憬。200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386元上升到1525元。
  干桥的症结是什么?这是一个亘古未变的话题——缺水!近年来,群众为了解决饮水问题,自发地组织起来,自找水源,以就近的方式十户、二十户不等组成10多个小组,投资投工投劳到很远的地方自引山泉水,已解决了人畜的饮水问题。“要致富,田间地头建水库”,村两委班子充分利用“三小”工程建设的有利契机,积极争取县水利局、县扶贫办等部门的理解和支持,修建了一座价值20万元的地下饮水站,修建了8公里长的引水渠道,实施完成90余口小水窑。甘露滋润民心喜,日常生产严重缺水的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近年来全村40%的人口为改善生活条件纷纷外出打工,留守家园的群众为了方便生产生活,充分发挥马车代人、减少劳动力的作用,自发修小路延伸到田边地角,共修了7条长达20公里的生产用路。每年打工青年回乡后,也自动筹资维护省道公路至村里长达5公里的乡村路面,作为给在家的乡亲们的新春贺礼。同时村领导班子积极争取到各级部门几百吨水泥硬化了2公里长的路面,村寨中的街道也都作了硬化,连接到各家各户,成为一棵棵用水泥铸就的枝繁叶茂的大树,文明村寨的步伐在悄然奏起。

                                     展 未 来

  村两委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大力推进小康村建设的同时,也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可谓硕果累累:2000年以来连续六年获龙山乡经济社会发展一等奖;连续四年获县委授予的“五个好”村党组织;连续四年烤烟生产一等奖;“综治模范”、“党风廉政”、“计划生育”等各方面都有建树。有了这个模范的核心作用,群众心里也就有了底,建设家园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到处呈现你追我赶、力争先进的良好势头。
  一幢幢崭新的砖混结构楼房拔地而起,这是弄潮儿的手笔,也是持家者的勤劳结晶。“早出去,早实惠”,这是近年来打工的思潮走向,现在留守家园的群众也不甘示弱,在家一样的能办大事,田里地里也能变黄金,今朝非同往昔矣!
  现年80高寿的老党员龙庆元老人拄着拐杖,两眼望着眼前这片再熟悉不过的热土,喃喃而语:“想不到我还能看到干桥能有今天,感谢党的政策呀!”是啊,当勤劳、纯朴的瑶族儿女流血流汗不流泪,掉肉掉汗不掉队的时候,这个曾经被人鄙视的、摒弃的瑶族村寨,已是十月怀胎,正待一朝分娩!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8285549044 传真:18285549044 邮箱:mjccoo#126.com
地址:麻江县商业步行街-麻江县电子商务中心 邮编:557600
Copyright © 2004-2024 麻江县电子商务中心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43df06a12cdb8fcd0b249d46f72670eb
='{"id":"10"}'>